【影视后期】如何用视听语言控制电影节奏?
电影节奏的快慢由哪些方面影响呢?
一般人认为,电影的镜头短就是快节奏,电影的镜头长就是慢节奏,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时间节奏,而是影响观众注意力的节奏,因此,电影叙事的节奏是注意力的节奏。
著名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在他的著作《电影语言》中说,所谓电影节奏并不意味着抓住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而是每个镜头的连续时间和由它所激起并满足了注意力运动的结合。
这个对电影创作人来说非常重要,为了更容易理解和便于电影人在拍摄时的应用,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影片的节奏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法,创造出不同层次的对比效果。它的功能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绪。
电影中,制造不同层次的对比效果对影视创作人创作非常重要,通过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和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两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在侯孝贤的电影里拍摄打斗镜头,与常规的功夫片拍法相差非常大,他不用运动镜头和近景特写去渲染,而是用全景,远景甚至大远镜的固定机位。
按照好莱坞标准套路,这是违反常识的做法,但这恰恰是侯孝贤导演个人风格的印记。其奥秘在于他用全景画来表现时代的风景,而用近景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所以观众适应了这种环境,注意力被引导到角色的情感上。
他的电影中,大全景的镜头特别长,而表现人物交流和状态的镜头相对较短,观众就会关注到人物的情绪瞬间。而黑泽明的《罗生门》中的这一段则恰恰相反。这段内容是用快切的短镜头去渲染森林里幽闭的气氛,却用长镜头甚至停顿来凸显人内心的紧张和惶恐,两种节奏各有风格也各有目的。
所以镜头的长短以及快慢节奏只是相对概念。在慢语境中,快是强调,在快语境中,慢也可以是强调。电影就是利用这些不同长度的速度,或其他形式的对比来创造出独特的节奏。
电影的变化莫测的特点特别像音乐,所以黑泽明导演说,电影和音乐最接近,电影节奏的控制核心掌握在导演手中。
他就像交响乐的指挥,剧组是是他的曲谱,主创人员是他的乐队成员,思想是他的指挥棒,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思想指挥主创人员,用他们的设备和技术以及艺术造诣来创造变化万千的节奏。这些技艺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叙事节奏、表演节奏、造型节奏、声音节奏和剪辑节奏。
总之,要想拍出一部好电影,还需要导演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视听语言是指电影造型部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镜头长度
从《悲情城市》和《罗生门》就可以看出长短镜头并不是判定电影节奏的标准。很多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依然有其变化丰富的快慢节奏,它依靠叙事、表演节奏以及调度来实现节奏变化。很多片子拍摄的非常的快,剪的非常快眼花缭乱,但是看完之后什么也没看明白,这是对长短镜头、对节奏的一种错误理解。
而对于常规影片来说长与短的对比,是最常用的节奏控制手段。创作者在拍摄前需要对作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考量和选择,了解影片是以长拍还是短拍为主,还是在特定情节中使用长拍还是短拍。
2.景别的变化
你需要深入了解的是如何通过场景变化创造节奏。通常要为脚本设置场景比例。景别标尺就是拍摄中最常用到的景别,像希区柯克导演的《后窗》的这个段落,大量的中景以展示人物和人物,以及人物和空间,也就是环境的关系。
它的目的是为了正常的推进叙事。中间的画面是最容易融入故事的一个常规场景,所以当你在整篇文字中是主要场景,并且使用大特写或大视野时,画面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要么用大特写来强调人物的内心或者人物的状态,要么用大远景来渲染气氛和渲染当时的情绪,这是景别的大与小的对比。
3.摄影机的运动及调度
在《罗生门》农夫上山的这个段落里,导演使用前景遮挡,再利用跟镜头的运动方法,加快了农夫上山的节奏,但是当农夫看到尸体时,镜头戛然而止。这就是动与静的对比。
4.光线对比
在印度电影《未知死亡》中,在叙事时间上的前半部,叙事时间不是指影片的时间而是叙事发生的前后时间。前半部的影调明亮,以高调为主。外景的阳光明媚,背景色彩艳丽且饱满。
后半部分进入主人公的复仇阶段,影调骤变,大光比、高反差,室外阴郁,室内以暗调、冷色系为主,因为叙事的需要,令前后的色调反差创造不同的叙事节奏。这是光线的明暗对比。
5.色彩对比
电影《红高粱》中,女主角的红棉袄和红轿子,在黄土地上,男人们灰布衫的衬托下,她显得十分显眼,这就是色彩的对比。
6.特效和特技摄影
而在《黑客帝国》中,则用高速摄影和特技摄影来变换节奏,打造镜头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甚至更慢。慢到人以前的思维所不能理解,360度展现同一瞬间的动作,称之为“子弹时间”。还有很多类似的或者比这更慢的视觉效果,或者快到让人无法想象的每秒几十帧不同画面的组合来完成一个清晰的注意力引导的效果。
很多影片偏向于用剪辑创造节奏,但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注意力的切换和对观众心理层面的引导,非常值得创作人去思考和探索。以上这些案例在提示大家,关于电影节奏的创新手段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敢想,你也能创造新的节奏。那么导演执导一部电影的节奏不只是其本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更是结合了其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的综合体。
同一个导演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电影节奏感,伍迪·艾伦早期的电影创意丰满,嬉笑怒骂,节奏颇快。但老年的作品却越来越趋近于沉稳和冷静。
一部电影节奏的好坏,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说都因人而异,有人喜欢侯孝贤式的慢节奏,就会有人喜欢盖·里奇式的快节奏。从原则上来说,导演应该尊重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容易获得艺术成就。一个好的导演,就像是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着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更能体现出导演看待事物的价值观。
转载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全部评论
暂无留言,赶紧抢占沙发